党委书记米银俊、校长刘永东:深化“体育+”特色,扎根大湾区培育“通才”
近日,我校党委书记米银俊、校长刘永东接受南方日报社记者专访。《南方日报》在7月11日四版头条刊载了专访报道,题为《广州体育学院党委书记米银俊、校长刘永东:深化“体育+”特色,扎根大湾区培育“通才”》,以下为具体报道内容:
日前,在广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上,广州体育学院(下称“广体”)喜报频传:获61枚金牌、43枚银牌、50枚铜牌,分别获乙组金牌、奖牌、团体总分的第一名,充分展现了领先的竞技体育实力。
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体育高等学府,广体已有66年办学历史,培养输出各类优秀人才4万余人,其中世界冠军60多人、大学校长30多人。
“学校坚守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,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,同时与时俱进培养国家认可、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体育人才。”日前,广体党委书记米银俊、校长刘永东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,学校将强化“体育+”特色发展,以“申博”工作为抓手,主动融入体育强国、健康中国等重大国家战略,努力建成国际知名、国内一流的体育大学。
广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足球比赛,广州体育学院独揽双冠,其中男足乙A组获得冠军。
紧跟时代发展“体育+”
01米银俊:广体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扎根中国大地,以体育人、以体启智、以体润德,不断培养输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优秀体育人才。
我们认为,深化特色发展是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。
广体的特色不仅仅体现在“体育”,还体现在“体育+”。事实上,随着时代发展,国家、社会乃至全球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已超出“体育”范畴,而转变为“体育+”。在广体,“体育+艺术”“体育+传媒”早已成为一张闪亮名片,“体育+医学”“体育+产业”“体育+数字”等方面也焕发了新的活力。
刘永东:学校充分发挥体育品牌优势,深化“体育+”特色育人模式。我们将扎根广东、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,重点打造“三个院”。
广州体育学院校长刘永东。南方日报记者徐昊 摄
首先,学校正在筹建大湾区高校首家体育医院,为康复医疗领域提供“运动处方”。体育医院主要以科学的运动干预手段来帮助慢性损伤疾病的康复,集临床、教学与科研为一体,以体医融合服务健康湾区建设。
其次,建设体育产业学院,打破产业发展“天花板”。作为一所地方院校,广体将紧跟粤港澳大湾区这艘发展大船,抓住产业新机遇,实现“体育+旅游”“体育+休闲”“体育+数字”等,扬帆实现创新发展。
再者,建设电子竞技学院,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。广体是华南地区首个开设电竞本科专业的公办本科高校,今年启动招生,未来将细分多个专业方向,培养市场急需的产业运营管理、解说主持、电竞心理学等人才。
广州体育学院电子竞技中心
育人从“专才”向“通才”转型
02米银俊:广体要实现高质量发展,就要坚持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,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,自觉融入国家富强、民族复兴与全民健康的发展大局,承担起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的历史使命。
学校要建成一流的体育大学,要培养一流的人才。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,培养有大德、爱国爱党的人才是核心。通过打造“党建+体育+红色基因”“党建+体育+思政”“党建+体育+国家战略服务社会”和“党建+体育+品牌特色”四种模式,我们形成“1+1+N”党建工作体系。2018年至今,学校党委获评广东省高校党建示范学校,党委组织部获评“广东省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先进集体”,学校党建工作获国家级、省级表彰99项。
同时,用红色体育文化铸魂育人,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“大思政”体系,以及一体化全方位的“三全育人”新格局,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、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。
广州体育学院综合训练馆
学校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、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。近年来,我们夯实师德师风建设,并大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,在量质并举的前提下提高博士教师的比例。同时,我们引进了一批出类拔萃的术科人才,不断提升优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。
刘永东: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,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转型升级。如今,体育人才并非狭义的体育技能人才,更多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。广体持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,不断推动人才转型。
扩大育人规格,从“专才”向“通才”转型,真正的体育人才既要掌握专业技能,也要懂教学或管理等;深化培养模式,从“单一育人”向“协同育人”转型,过去在“象牙塔”里办学,如今全面推动产学研;拓宽育人视野,学生从国内走向国际,本科、硕士学生与国外院校的交流渠道已经畅通。
扎根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
03刘永东:学科实力显著增强,在以体育学为主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建设思路下,体育学在“软科中国”学科排名跃升至第12位;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,近五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6项,获批广东省教学团队4个,连年斩获佳绩。
广州体育学院校园内教学楼
在科研建设方面,国家基金项目立项数等科研核心指标进入全国体育院校前列,先后实现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国家级虚拟仿真平台项目、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“零”的突破。
近年来,出现在当地、全国乃至全球赛事的广体师生越来越多,我们每年还派出科研团队,服务奥运科技攻关。前两天,学校入选2021年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拟表彰对象,全国80个集体入选高校仅两所。
当前全校上下一心,重点推进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工作。这是促进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,也是培养更高水平人才的关键一步,我们将继续提高办学高度、亮度和宽度,全力以赴实现目标。
米银俊:广体主动对接国家战略,融入国家发展大局,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。
广州体育学院主办粤港澳大湾区学生体育节
2018年,学校牵头联合粤港澳80多家学校及专业机构共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,并成为第一任理事长单位,已连续两年成功承办粤港澳大湾区学生体育节,有效促进大湾区青少年体育交流。接下来还计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文化交流中心,打造大湾区大学生体育创新创业大赛等。
学校一批专家教授承担了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、传统体育文化传播、青少年体育交流等领域的项目课题,积极为大湾区体育高质量发展贡献“广体智慧”。同时推动武术、南狮、龙舟等“走出去”,大力弘扬和传播岭南体育文化。
案例
挖掘大学精神
打造“X+N+1”课程思政品牌
广体始终将体育的育人功能、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。学校57级学子容国团是新中国第一代体育人,为新中国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,其铿锵誓言“人生能有几回搏,此时不搏更待何时”成为传承至今的广体精神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广体人奋勇拼搏。
广州体育学院师生创作传承容国团红色体育文化音乐诗歌舞《拼搏之路》。
由此形成广体独有的“X+N+1”,即“专业底色+课程本色+容国团精神特色”的课程思政体系——二级学院凝练各专业思政特色(“X”);各教研室深入挖掘每门课程蕴含的思想、道德、精神、情感、价值观底色等思政元素(“N”);打造广体以“为国争光、无私奉献、团结协作、顽强拼搏”等要素为代表的“容国团精神”(“1”)课程思政品牌。
服务全民健康
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体医结合新标杆
近年来,广体依托广东省运动与健康重点实验室,以及珠江学者团队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团队、广东省体育产业高端智库创新团队、粤港澳运动与健康创新团队等四大智库,在服务健康中国和健康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,在科技助力奥运、主动健康、运动康复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高质量成果,项目“运动联合饮食干预促进肥胖人群健康的研究与应用”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。
广州体育学院师生在广体运动康复中心为腰痛患者进行“体医结合”功能训练。
学校还发挥体育院校特色、人才与科研优势,汇聚运动健康科学成果,推动健康关口前移,探索从“以治病为中心”向“以健康为中心”的转变,构建慢性病运动干预体系,着力推动体育和医学深度融合。目前正在筹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首家面向公众开放的体育医院,将以运动医学与康复为主要诊疗领域,集临床、教学与科研为一体,打造大湾区体医融合的标杆。
数读
获评广东省高校党建示范学校,获评首批全国党建“双创”工作样板党支部1项,现有“广东省高校‘学习型、服务型、创新型’党支部”2个、“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”3个、“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5个、教师党支部书记“双带头人工作室”2个。
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,其中博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25%以上。
现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、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、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、全国和省级优秀教师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、国家体育总局“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”“广东省特支计划”教学名师和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专家学者,在国内相关领域学会组织担任常委、副主委,以及多家国际期刊编委、审稿人,在国内体育业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,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社科重点项目、国自然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。
广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足球比赛中,广州体育学院女足获得冠军。
现有国际级裁判27人、国家级裁判45人。具有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一级裁判员、一级运动员审批权。
近5年共获国际赛21枚金牌、6枚银牌、3枚铜牌,全国赛170枚金牌、149枚银牌、103枚铜牌。
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,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,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;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,省级一流课程17门(包含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),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;省级教学团队8个,省级实验教学中心8个,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2个,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,省部级教学训练基地15个,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9个。
图文来源丨南方日报 姚昱旸 徐昊
编辑丨广体记者站 张铭茵
初审丨李漩
审定发布丨张育方
往期精彩